学生工作
知行燕赵|协梦赤行——康养小镇与甜梦农场:书写赤城乡村振兴新篇章
当工业遗产邂逅银发经济,当农耕记忆碰撞休闲体验,赤城县的康养小镇与甜梦农场正以独特的姿态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。米兰app官方网站“赤引新城队”走进这两处特色地标,在时光流转与乡土气息中探寻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密码。
康养小镇:工业遗产里的全周期康养生态圈
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康养小镇,斑驳的红砖厂房与现代化的康养设施相映成趣——这里的前身,正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北京960兵工厂。如今,工业建筑的硬朗线条间,已注入“医疗、养老、休闲”的柔软内核,形成了一个打破单一业态的全周期康养生态圈。
在小镇调研的过程中,我们真切体会到 “全周期康养生态圈” 的温度。清晨看着银发族在康养山居庭院中晨练,午后见证他们在农耕体验区感受劳作乐趣,傍晚观察非遗手作活动里老人们专注的神情,我们逐渐打破了对 “养老生活” 的刻板认知:原来晚年生活可以如此充实,乡村不仅能承载居住需求,更能为老人提供精神滋养与社交空间。
而小镇 “康养 + 文旅 + 农业” 的融合模式,更让我们看到产业联动的力量。从医疗护理到餐饮住宿,从文化体验到农产品消费,完整的服务链条不仅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,更让 “银发经济” 成为激活区域发展的新引擎。这种将乡村振兴与养老事业结合的实践,让我们深刻领悟到:乡村的发展无需舍弃历史,相反,依托独特的工业遗产资源,能走出一条兼具情怀与实效的特色路径。
甜梦农场:农耕记忆中的农文旅融合增收路
如果说康养小镇是“工业风”的创新改造,甜梦农场则是“乡土味”的诗意回归。走进老农具展馆,那些锈迹斑斑的犁耙、饱经风霜的木桶、吱呀作响的纺车,虽静默陈列,却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的过往。在这里,我们明白了农耕记忆从不是 “过时” 的符号,而是乡村最珍贵的文化底色,是能为产业赋能的 “灵魂”。
参与农场调研时,我们深刻体会到了“农文旅融合”的价值。游客亲手体验播种、收割的农耕乐趣,在农夫记忆馆中触摸乡愁,再将新鲜农产品带回家 —— 这种 “体验 + 消费” 的模式,让农产品不再是单纯的商品,更被赋予了文化意义,既提升了产品附加值,也让乡村产业有了 “土味” 之外的 “品味”。
同时,农场作为 “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” 和 “农林专业学生实训基地” 的定位,也让我们看到城乡教育联动的可能性。看着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这里亲近农业、学习知识,我们感受到农耕文化正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。这种 “守护记忆 + 创造价值” 的发展思路,让我们清晰认知到:乡村的增收致富,无需脱离本土特色,依托农耕文化打造多元场景,就能实现 “留住乡愁” 与 “增收致富” 的双赢。
调研手记:从“破茧”到“新生”的赤城启示
康养小镇的工业遗产活化,甜梦农场的农耕文化赋能,看似不同的路径,却有着共同的内核——以特色资源为根,以产业融合为翼,让乡村在保留本真的同时拥抱发展。
在赤城的土地上,我们看到了“老有所养”与“乡村振兴”的双向奔赴,也看到了“留住乡愁”与“增收致富”的和谐共生。这些实践告诉我们:乡村的价值从不局限于“耕种”或“养老”的单一标签,当传统与现代对话、文化与产业携手,就能解锁更多发展可能。
接下来,“赤引新城队”将继续深挖赤城样本,让这些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智慧,为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提供参考与力量。
图文:米兰app官方网站赤引新城队
执行编辑:郝雪倩
稿件审核:闫晓楠
责任编辑:丁 懿
分管审核:张秀军
审核发布:赵 钊